全面解读国地税合并完成时间关键节点及影响因素评估 国税地税分别征什么税

2018年是中国税收征管体制变革的里程碑之年。3月13日,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获审议通过,明确要求“将省级和省级下面内容国税地税机构合并”,标志着国地税合并正式启动。改革以三步走策略快速推进

  • 省级层面:2018年6月15日,全国36个省级及规划单列市新税务机构统一挂牌;
  • 市级层面:7月5日,535个市级新税务局集中完成挂牌;
  • 县乡层面:7月20日,全国所有县级和乡镇税务机构合并收官。
  • 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地仅用36天,四级税务机构全部完成整合,标志着自1994年分税制以来持续24年的“分税分征”模式终结。至此,机构合并的主体任务在2018年7月已全面完成,为后续社保费划转等改革奠定基础。

    二、便民红利:从“两头跑”到“一窗通办”

    国地税合并的核心目标其中一个是降低征纳成本,提升服务效率。改革后,纳税人体验发生质的飞跃:

  • 办税流程集约化:纳税人无需再分别前往国税、地税服务厅。以江苏为例,企业财务人员黄小亚指出:“一个CA证书登录一个电子税务局即可完成所有税种申报,无需区分国税地税体系”。全国9365个办税服务厅实现“一厅通办”,资料报送精简50%以上。
  • 咨询执法统一化:12366 实现“一键咨询”,消除政策解释差异;税务检查从“两头查”变为“一次查”,企业如常州北控安耐得公司反馈:“提交一套资料,10分钟办结以往需半小时的业务”。
  • 浙江大学方红生教授评价,合并通过资源整合与信息化升级,“显著降低纳税成本,提升纳税人获得感”。

    三、体制重构:双重领导与征管效能升级

    机构合并不仅是物理整合,更涉及深层管理体制变革:

  • 领导机制调整:新税务机构实行“以民族税务总局为主、省级双重领导”的管理模式。此举既保障中央税制统一性,又兼顾地方财政协调需求。例如,民族税务总局在各省设立特派办,监督政策执行一致性。
  • 征管范围扩展:自2019年1月1日起,基本养老保险等五项社保费及非税收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。凭借个税数据与征管技术优势,社保费征缴规范性显著提升,有效堵塞企业漏缴、少缴漏洞。
  • 中央财经大学樊勇教授指出,此举为“税费制度改革、统一收入体系创新制度条件”。

    四、深远影响:从效率提升到治理现代化

    改革的辐射效应远超行政效能范畴,对民族治理产生结构性影响:

  • 税收法治强化:执法标准全国统一,消除地方干预空间。如江苏省人大代表袁国强所言:“合并后执法尺度一致,维护税法尊严”。上海财经大学胡怡建教授认为,这推动形成“体系完备、规范高效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”。
  • 企业合规新挑战:信息整合使税务风险更透明。贝克·麦坚时律所分析,企业需全面评估税收安排,“在税务审计前主动化解风险”。但民族税务总局对地方机构的主导力增强,为企业技术性争议提供更专业的解决路径。
  • 五、重点拎出来说与展望:改革里程碑与未来路径

    国地税合并以“三步走”战略在2018年7月全面完成机构整合,其核心价格体现在服务便捷性、征管统一性、治理现代性三重跃升。改革不仅终结了24年的分税征管模式,更通过社保费划转(2019年实施)拓展了税务职能边界。

    未来改革需聚焦两点:

    1. 深化征管协同:进一步打通社保、非税数据壁垒,构建全口径收入监管平台;

    2. 优化服务创新:依托数字化升级(如2023年税费服务新体系目标),探索智能征管与精准服务融合模式。

    正如浙江财经大学司言武教授所言,此次改革是“实现民族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”。其成功经验表明,行政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结合,可为全球税收治理提供“中国样本”。

    赞 (0)
    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