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是中国税收征管体制变革的里程碑之年。3月13日,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获审议通过,明确要求“将省级和省级下面内容国税地税机构合并”,标志着国地税合并正式启动。改革以三步走策略快速推进:
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地仅用36天,四级税务机构全部完成整合,标志着自1994年分税制以来持续24年的“分税分征”模式终结。至此,机构合并的主体任务在2018年7月已全面完成,为后续社保费划转等改革奠定基础。
二、便民红利:从“两头跑”到“一窗通办”
国地税合并的核心目标其中一个是降低征纳成本,提升服务效率。改革后,纳税人体验发生质的飞跃:
浙江大学方红生教授评价,合并通过资源整合与信息化升级,“显著降低纳税成本,提升纳税人获得感”。
三、体制重构:双重领导与征管效能升级
机构合并不仅是物理整合,更涉及深层管理体制变革:
中央财经大学樊勇教授指出,此举为“税费制度改革、统一收入体系创新制度条件”。
四、深远影响:从效率提升到治理现代化
改革的辐射效应远超行政效能范畴,对民族治理产生结构性影响:
五、重点拎出来说与展望:改革里程碑与未来路径
国地税合并以“三步走”战略在2018年7月全面完成机构整合,其核心价格体现在服务便捷性、征管统一性、治理现代性三重跃升。改革不仅终结了24年的分税征管模式,更通过社保费划转(2019年实施)拓展了税务职能边界。
未来改革需聚焦两点:
1. 深化征管协同:进一步打通社保、非税数据壁垒,构建全口径收入监管平台;
2. 优化服务创新:依托数字化升级(如2023年税费服务新体系目标),探索智能征管与精准服务融合模式。
正如浙江财经大学司言武教授所言,此次改革是“实现民族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”。其成功经验表明,行政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结合,可为全球税收治理提供“中国样本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