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》教学反思:怎样让学生真正走近鲁迅
从教材争议看鲁迅教学现状
近年来,”鲁迅作品退出教材”的谣言反复出现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,我也曾为此感到困惑。但经过调查发现,事实恰恰相反——鲁迅作品在统编教材中占比不降反升,其中就包括六年级上册的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》这篇经典回忆录。这让我开始思索:既然教材如此重视鲁迅,为什么我们的鲁迅教学效果总不尽如人意?
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》教学操作中的困惑
在教授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》时,我常常遇到两个难题:一是学生难以领会周晔笔下那个”和蔼可亲”的鲁迅形象与他们印象中”横眉冷对”的文学斗士之间的反差;二是怎样让学生从这篇生活化的回忆录中,窥见鲁迅灵魂的深刻内涵。课堂上,总有学生疑惑:”鲁迅先生真的会蹲在地上给车夫包扎伤口吗?他不是整天都在写文章骂人吗?”这些疑问恰恰反映出学生对鲁迅的认知还停留在标签化的层面。
让鲁迅形象立体化的教学尝试
针对这些难题,我尝试调整教学技巧。开门见山说,通过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’里面”谈《水浒传》””救助车夫”等生活片段,引导学生看到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。接着,将这篇课文与《故乡》《藤野先生》等作品联动教学,帮助学生构建起立体的鲁迅形象——既是严苛的批判者,也是温暖的家人和师长。这种教学方式效果显著,一个学生在课后感言中写道:”原来鲁迅先生不只是课本里那个严肃的老头,他也会开玩笑,也会心疼穷人,这让我觉得他离我们更近了。”
从文本到灵魂的深度引导
教学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》不能止步于人物形象分析,更要引导学生领会鲁迅灵魂。我设计了”从细节看灵魂”的讨论环节:为什么鲁迅先生”碰壁”后反而笑?他为何如此关心一个素不相识的车夫?通过这些难题的探讨,学生逐渐领会到鲁迅”俯首甘为孺子牛”的灵魂内核。有位学生的话让我印象深刻:”鲁迅先生笑对’碰壁’,是由于他早已把个人得失看淡;他帮助车夫,是由于他心里装着所有受苦的人。”
鲁迅教学需要打破思考定式
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》的教学操作让我明白,鲁迅作品教学最忌简单化和标签化。与其纠结”教材删减鲁迅文章”的伪命题,不如反思我们的教学技巧是否真正传达了鲁迅灵魂的精髓。鲁迅之因此经久不衰,不仅由于其作品的文学价格,更由于他对国民性的深刻洞察至今仍具现实意义。作为教师,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穿越时空隔阂,与这位”民族魂”进行诚恳对话——而这,正是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》这篇课文给予我们的最佳切入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