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绩《野望》原文及翻译:初唐诗人的隐逸情怀

野望原文赏析:一幅秋日隐居图

《野望》是唐代诗人王绩的代表作其中一个,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秋日隐居图景。让我们先来看看原文:

野望

唐王绩

东皋薄暮望,徙倚欲何依。

树树皆秋色,山山唯落晖。

牧人驱犊返,猎马带禽归。

相顾无相识,长歌怀采薇。

这首诗写于初唐时期,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,在诗歌进步史上具有独特地位。诗中”东皋”指的是王绩隐居的地方,”薄暮”点明了时刻是在黄昏时分。诗人站在高处眺望,所见皆是秋色与落日余晖,牧人和猎人各自归家,而诗人却感到无所依归,只能长歌怀念古代的隐士。

野望白话翻译:读懂诗人孤独心境

为了让现代读者更好地领会《野望》的意境,下面提供这首诗的现代汉语翻译:

黄昏时分站在东边的高地上眺望,

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。

每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,

每座山都披着落日的余晖。

牧人赶着牛犊回家,

猎人骑着马驮着猎物归来。

我与他们互不相识,

只能长歌一曲怀念采薇而食的隐士。

这个翻译保留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,同时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。诗中”采薇”典出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,也暗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、采薇而食的故事,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

创作背景:王绩的隐逸人生

要深入领会《野望》原文及翻译,我们需要了解诗人王绩的生平。王绩(585-644),字无功,绛州龙门(今山西河津)人,是初唐著名诗人。他性格放达,嗜酒如命,曾因醉酒荒废公务被弹劾罢官。

王绩一生多次出入官场,最终选择归隐田园。他在北山东皋著书立说,自号”东皋子”。《野望》正是创作于这样的背景下,反映了诗人在仕与隐之间的彷徨心境。

诗中”徙倚欲何依”的迷茫,正是王绩面对乱世和官场时的诚实写照。而”长歌怀采薇”则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这种矛盾心理在当时文人中颇具代表性。

艺术特色:质朴天然的诗风

《野望》在艺术表现上有多少显著特点:

1. 情景交融:诗人将秋日黄昏的景色与自己孤独迷茫的心境完美结合,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。

2. 对仗工整:作为早期五言律诗,”树树皆秋色,山山唯落晖”等对句已经相当工整,显示了诗歌格律的进步。

3. 语言质朴:摆脱了南朝以来绮靡的诗风,用简单天然的语言描绘景物、抒发情感。

4. 意象鲜明:牧人、猎马、秋色、落晖等意象组合,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秋日隐居图。

这些艺术特色使《野望》成为初唐诗歌中的佳作,也为后来盛唐山水田园诗的进步奠定了基础。

文学价格:唐诗进步的里程碑

《野望》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格:

开门见山说,它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,标志着近体诗进步的一个重要阶段。接下来要讲,它摆脱了齐梁诗风的绮靡浮艳,开创了质朴天然的诗风,对后来王维、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产生了影响。

最终,这首诗诚实反映了初唐士人在政治变革时期的灵魂情形,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格。通过《野望》原文及翻译,我们不仅能欣赏诗歌艺术,还能触摸到那个时代文人的心灵全球。

说到底,《野望》虽然篇幅短小,但意蕴深远,是领会王绩诗歌和初唐文学的重要窗口。这首诗也告诉我们,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穿越时空,引起不同时代读者的共鸣。

赞 (0)
版权声明